青岛青岛的古典建筑

[编辑]

八大关别墅
        八大关别墅区位于汇泉角景区北部,西邻汇泉湾,南接太平湾,最初因有8条以关隘命名的路是以八个关口命名的,即韶关路、嘉峪关路、涵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这八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故称“八大关”(现已增到十条),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
        八大关别墅区汇聚了众多的各国建筑风格,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各式建筑风格。“一看道旁栽种的花木就知道路名”,这是八大关的又一特点。

        广西路14号德占时期德华银行旧址(1899年~1901年)山东路矿公司旧址(1899年~1902年)    

                                

太平角一路1号西班牙式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大斜面屋顶,上层外墙为露木屋架,石砌烟囱,石砌的一楼外墙,宽大的凉台通过落地门窗与室内相通。因上世纪50年代朱德曾两次住在这里,所以也被称作“朱德别墅”。上世纪末曾被出租为办公用楼。现据称为一台湾商人购得。    

    太平角一路3号英国乡村式别墅,建于20世纪30年代,保存完好。现属青岛机关事务局太平湾宾馆。

中山路 一条百年历史的商业走廊
  中山路在青岛的地位,就像王府井北京南京路在上海泉城路在济南一样,是这座城市的“名片”和地标,与这座城市历史的进程同步,堪称青岛的“母脉”。
  于1899年开始修建命名为斐迭里街。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更名为山东路。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遂改名为中山路。而当地的老市民们则简约地称之为“街里”。早年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身着谦祥益,脚登盛锡福,手戴亨得利,喝酒春和楼。”而孩子们的目标则更为明确:“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不难看出,中山路在青岛人心目中是他处所无法取代的“黄金之地”。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10年间,“到即墨路,买小商品”一时间成为当地百姓和外地游人购物的时尚。

照片中主体建筑是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设有平台,两侧有两座对称而又高耸的钟塔,高度为60米,塔内上部悬有4个巨大铜钟,钟声悠扬和谐。大门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两侧各耸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江苏路12号建于上世纪初的这座住宅楼最初的住户有人考证是德国总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楼“。它的外立面非常复杂,错落有致。红橙相间的色调更像一座卡通建筑。1949年后直至现在,为检察院办公地点。

迎宾馆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它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青岛迎宾馆原是胶澳德国总督的官邸,故名之总督官邸。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石楼位于八大关,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由于楼内由大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称之为“花石楼”。

望火楼旧址也叫“观火台”,最初为胶澳消防队的重要消防瞭望塔,也是青岛特有的一幢近现代特殊功能建筑,坐落于观象山西北坡,约建于1907年,是当时青岛全市最高的建筑物。20世纪40年代中期停止使用。

沂水路11号德国总督府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建筑,呈"凹"字形。该楼建成后为德国总督办公之地,故名"总督府",又称"提督楼"。为历届政权所在地。199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迁新址,这座大楼成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的办公处。

沂水路9号海军营部大楼旧址,始建于1899年。初为德国高层官员官邸,亦称“十一号官邸”,1912年改称“营部大楼”。

江苏路15号为青岛基督教堂又名德国礼拜堂、福音堂、总督教堂。于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建筑风格属青年艺术派和新罗马风格的结合。室内装修的某些样式可见拜占廷时期的痕迹。

南海路23号海滨旅馆旧址。于1903年在维多利亚湾(今汇泉湾)修建了海水浴场即今日的第一海水浴场后,配套修建了海滨旅馆,是当时中国最好的豪华假日型旅馆。日军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此处被征用为娱乐场所,后为进驻的美军征用,解放后此处曾作为海军招待所,现在则为某房地产公司的办公用楼。

鱼山路5号俾斯麦兵营旧址,位于现中国海洋大学院内,德式建筑,又名万年兵营,建于1903-1905年。风格为欧洲中世纪街市建筑。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教学楼。当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将青岛山以铁血首相俾斯麦命名,并在山上修建炮台和地下工事。后来用时6年在炮台西南建造了俾斯麦兵营。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后,此处作为日军兵营;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此处又作为北洋军队的兵营。

常州路25号初名“欧人监狱”。其始建于1900年,建筑面积8297.5平方米,各种建筑20余栋,是一片以古堡式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群,也是19世纪末德国侵占青岛的历史见证。此监狱自建成之日起,一直使用到1996年。

广西路33号医药商店旧址,德式建筑。又名橡树饭店。建于1905年,德国人库尔特.罗克格设计,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共4层,檐高18米,红瓦蒙莎顶。该建筑立面为红色墙体,间以清水粉墙和彩色方形墙砖,上部两个楼层及两座烟囱所采用的拱形与曲线具有青年风格派的典型特征。建筑上以花岗岩装饰檐口、滴水嘴和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几块暗红色曲墙砖上压入橡树叶的图案,巨大的老虎窗上方的纹章上凿有一根蛇体缠绕的圆杖(医生的标志),靠巨大的老虎窗和屋顶的一排竖窗采光的高起蒙莎顶,为这幢楼房另外开辟了第四层空间和造型,整个建筑属欧洲青年派风格。解放后,此建筑曾作为某机关办公楼。后对外出租,几经易手。现为红房子宾馆。

青岛路1号德国领事馆旧址。1897年建造,1927年设立领事馆。欧陆建筑风格。1945年闭馆。后孔子第75代孙孔祥勉(孔祥熙之弟)购下此处作私宅,命名为"南园"。孔祥勉之女、山东大学教授孔令仁将此楼捐献给政府。政府辟为"南园孔子纪念馆"。

圣保罗教堂(St. Paul's Church)建于1938-1941年,近代中西混合式教堂建筑,建筑面积1481平方米,清水墙面,钟楼高16米,大堂可容纳300余人,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在胶州路,热河路,江苏路,上海路的交汇处。

大学路7号-1 为青岛道院和世界红十字会青岛分会旧址,青岛市博物馆原址,现为青岛历史文化博物馆。

商河路2号大港火车站(1899年),德式建筑风格。胶济铁路青岛始发第一站,为胶济铁路最早的起点,是青岛最老最小的火车站。

本条目最后由 Anne♥重返江湖 更新于2009-03-16 21:35:08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